第298章 汉廷新政

在“求典献书令”颁布后没多久,就有许多人抱着典籍跑过来,希望换取朝廷的赏赐。

负责此事的官员一边招待,还一边惊讶的询问对方

“这么多的典籍,其中还有不少失传的,你们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

那些领取赏赐的人说,“我们没保存啊!”

那些典籍,

要么是他们翻修房屋时,从墙里拆出来的,

要么是钓鱼时,从水里钓出来的,

要么就是种地刨出来的……

总而言之,

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让许多朴实的人得到了足以改善生活的赏金,也让狠狠出了一笔钱的汉廷得以重新见到许多珍贵的古籍,并且从中汲取到先人的智慧。

官员将这件奇怪的事情上报,君臣们都很惊讶。

刘盈刘信只单纯高兴

编纂《农典》的事情可以轻松很多了!

而且典籍的种类很丰富,大汉的典藏室可以得到有力的补充。

群臣们却是在心里暗想

向民间求取典籍的政令刚刚颁布,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肯定是鬼神的庇护啊!

如此看来,

先帝的天命,的确是延续到了新君的身上!

他们应该好好辅佐这位年轻的君主才是!

至于后者,

更称得上是人才辈出,群贤毕至。

毕竟这底不摸不知道,一摸便要吓人一跳——

在贵人们忙着打生打死的这些年,

民间已经诞生了很多新的事物和方法,来促进生产,只是分布的并不广泛而已。

之所以会这样,

其一便是刘信提到的“人各有私”,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人并不希望自己发家致富的宝物被他人获得。

其二则是在于,此前战事频发,且民间交流本就艰难,即便一处有了好东西,在重重阻挠下,也很难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去。

但现在,大汉朝廷充分发挥调度作用,愿意用重金换取这样的宝物,愿意出动官员去传播这样的智慧,使得交流一下子增进迅猛。

于是,

除了忙着编纂集合了过去和眼下耕耘智慧的《农典》外,刘盈又要求地方官员根据各地的水土,推广起各种新式农具来。

“这样的话,只要耕牛的数量得到增长,农事就可以放心了!”

种地的办法、种地的工具,都得到了改良,剩下的困扰,就是种地的动力了。

一人之力再强,

又如何比得上一头老黄牛呢?

但牛马繁衍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们自然生育的效率并不高,而且牲畜们也会像人一样,感染疾病,随后死去。

所以一头能耕地的牛马价值,通常比一名普通百姓还要高。

许多百姓宁愿死了自己,也不愿死了家中的牛马。

“对此,只能辛苦太行山老的门徒,然后等待他们繁育的结果了!”

在庆祝继位元年,政事一切顺利的宴会上,刘信举起酒杯,对皇帝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