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汉使在新夏(上)

“是黄色的、挺大一个,但踩上去感觉有些柔软。”

张骞听了他的描述,就看着遥远处那渺小的牛羊身影说,“在这样的地方,能是什么呢?”

堂邑父哈哈笑了起来,“也对,想来是这些畜牲弄出来的!”

说完,

一行人继续启程,

向着新夏而去。

……

当大汉天使到达诸夏在域外的第一个分支时,

正好赶上新夏滚烫炎热的夏季。

张骞走入阳关,经过新夏起源的信度河两岸之时,

就见到当地百姓,正顶着炎炎烈日,对湖池塘堰这些蓄水的设施,进行各种调整。

若哪天风大清凉一些,

百姓还要去田地里,细心的照顾自家种下的粮食。

很多人被晒得肤色黢黑,面容也因为过于热烈的阳光,而有些皱巴巴的。

也许,

因为环境不同、气候不同,

甚至有些人的身体里,还带着点归化而来的身毒人的血脉……以至于他们的容貌,看上去和中原百姓,存在些许差异。

但张骞必须承认

这些说着诸夏雅言,

使用着诸夏文字,

做着跟诸夏子民一样事情的人,

的确是跟自己拥有着共同祖先的同胞族人。

毕竟时隔这么多年,

两地之间还如此的漫长险阻,

汉夏制度,却还有着不小的相似之处。

这难道还不能证明,

新夏之人除了延续诸夏的血统和习俗之外,

还延续了先贤们用于治理这个世界的智慧吗?

普天之下,

想来是没有哪个国家,能比汉、夏更加亲近的了!

当看到还有官吏来到乡间田野,为百姓讲述最近的国政,以及朝廷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水旱灾情安排时,

张骞心里再次发出了一声感慨。

只是再深入一点后,

张骞也察觉到了新夏和中原的不同——

这里修建了一些庙宇,供奉着当地的“佛陀”。

在这些庙宇周边,

会有一些被称之为“比丘”的光头僧侣出没。

他们通常穿着朴素,拿着空碗向别人祈求饭食。

而生活还算安定的百姓,也不介意从家中取出一些米,倒入比丘的碗中。

张骞就说,“这难道不是在乞讨吗?”

“我看这些比丘,也算青壮有气力,为何不去耕耘,向人索要这嗟来之食呢?”

堂邑父说,“可我看中原的庙宇中,也有这样的人,不用干活就能找人要钱要吃的啊!”

“这怎么能一样呢?”

张骞气呼呼的说,“中原的神祇,乃是天子承认,万民敬奉的。”

“这里的佛陀,我都不曾认识,还是身毒人所推崇的神明……”

“堂堂诸夏之民,怎么可以叩拜异族异地的神祇呢?”

堂邑父作为一个归化汉朝的匈奴人,倒不像张骞这样反应激烈,会看着比丘们哈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