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阳都,
夏王热情的接见了张骞这位汉使。
只不过,
他使用的是当年诸侯互相拜访时所提倡的礼节。
对话之中,也没有直接答应张骞结盟,远征匈奴的请求。
他只是让张骞退下去,先感受下新夏的风物。
张骞因此知道,
自己只怕难以完成使命了。
果不其然,
当过了一段时间后,
夏王仍旧没有改变自己的话语,
那位负责接待张骞的典客还抚摸着自己长长的胡须,主动找到张骞,暗含挑衅的询问他道
“夏国对你的招待,合乎礼法吗?符合君子的交往吗?”
张骞只说,“我来到域外很久了,如今总算在夏国,再次沐浴到了诸夏之礼的光辉。”
于是,
那位典客就挺起了自己的胸膛,不再掩饰的说道,“这样看来,我夏国还是比汉朝要懂得礼法的!”
“贵使应该知道,你我两国当年断交的原因吧?”
张骞顿时明白了他的来意。
正好,此时大汉天使心里,对“会盟新夏”一事,也没有了原本的期待。
既然这样,
那张骞也不装什么温和守礼的谦谦君子。
他哼了一声,告诉典客
“我大汉所据的中原,乃九州要地,居天下之中,诸夏祖源所在!”
“既得此神器,自当为诸夏各支长者,若乎君主,号令群臣!”
所以当年大汉对夏国的要求,
是合乎周礼的!
新夏使者拒绝,这只能是他自己的问题!
那新夏官员也跟着板起脸,对着张骞负手而立,冷漠说道,“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张骞同样回以冷眼。
使团中的其他成员见状,都沉默着不敢做声。
只有堂邑父在一旁悄悄的同人感慨
“他简直就像个为爱拼搏的战神一样!”
……
随后,
夏王为了向汉朝使者展示国威,特意安排了一场由国中精锐组成的阅兵仪式,邀请张骞他们观看。
夏王穿着威严的冠冕,很是得意的询问张骞,“汉使觉得我国的兵势如何?”
张骞看了看那阵列,向夏王回道,“的确有气势,可惜仍旧不如我大汉天兵。”
“你凭什么这么说呢!”有夏臣不高兴的喊话,认为张骞这只是在嘴硬罢了。
但张骞却给出了理由
“我听说夏国安定了许久,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动过刀兵了。”
当然,
这指的是夏国内部。
对外,
由于南部有着大脑神奇的身毒诸国,
北部还有许多游牧的塞人活动,新夏的边疆,还是存在摩擦和争斗的。
这样的情况,
若对域外其他的蛮夷之国来说,那是十足的盛世,足以让君臣上下,都沉浸在无边的美好中,被吟游诗人传颂为一个梦幻时代。
但在诸夏君子眼中,“承平日久”可不是一件好事。
那会让人变得怠惰,
会让士兵的双手再也无法有力的拿起武器,
会让贪婪的欲望在太平中不断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