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元鼎四年

中原和西域的道路已经打通,域外有秦、夏两国,自然不用担心受到蛮夷的干扰,因而阻塞其路。

所以,如何鼓励这条漫长商路的发展壮大,便成了中原和域外的一件大事。

中原需要域外的良马宝玉琉璃,乃至于一些未曾见过的果蔬食物种子。

域外也需要中原这片祖宗之地的丝绸铁器,以及文化的滋养。

秦夏使者在结束了汇编之后,在偶尔的交谈中提到这个问题,便上书汉皇,希望得到他的加入。

毕竟这件事做起来,

对三国来说,其实并不艰难,益处显而易见。

新夏繁衍的时候,

很多人才是从秦国引进的,

他们理所应当的将秦国度量衡的标准,带来了夏国,并得以流行。

至于西秦,

那更不用说了。

域外的蛮夷如果不愿意接受诸夏的教化,那君子们也有的是手段!

哼!

老秦人在老家的时候就啃馍,到了域外也啃馍,这牙口可好着呢!

某些企图叛乱制度,搅和市场的类人玩意儿,是不可能在老秦人手底下活下来的!

因此,秦夏两国间的度量衡,实际上早就得到了整合统一。

而中原故土这边,

汉承秦制,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动。

只是前面几十年,因地方推行郡国并行,且允许诸侯自铸货币,使得度量衡又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今年年初的时候,

对此极为不满的皇帝便下了命令,将地方铸币权尽数收回,于上林苑中设钟官、技巧、辨铜三司,铸造统一的五铢钱。

之后,

使者们的请求就送到了皇帝的面前。

他同意了这件事,

这让三国的意念,终于有了一个合一的例子。

当然,

悬于海外的齐国和吴国也没有被落下,

皇帝特意将新的“度量衡”赐予了这两个弱小的诸夏支脉,并强硬的要求他们推行。

两国自然不会拒绝。

吴国是只知道“事大”,讨好上国的。

齐国偏僻,离开中原后很多东西都要稀缺,对促进贸易往来之事,需求更加强烈。

它早就想用中原的尺子,来规训自己了!

秦夏使者因此认为,自己又做了一件有利于诸夏的大事。

携带这样的收获回去,

加上“被扣押”汉朝的经历,

想来陛下一定会狠狠奖励自己的!

怀抱着这样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