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阳朔三年

他在原地站了一会儿,将刚刚的对话压到了心里,随即又去视察起了河堤的情况。

等到夏天,

雨水充沛起来,

王延世一直忧虑的,“涨水凶猛以至于冲垮河堤”的事情,好运的没有发生。

他为此大大松了口气。

两岸的百姓也为之欢呼起来,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只是天灾可以因为人力,从而得到延缓,

人祸却是不行的。

越是艰辛的工作,

压在底层黎庶身上的东西便会越多。

天底下像王延世这样的官员,又还有多少呢?

他们或许在努力的,为百姓谋取一些利益,让他们能够减轻些负担,松缓下呼吸。

可更多的权贵,只会发自内心的认为

我都这样盘剥了,

你竟然还能喘气?

这可不好!

得加大力度!

于是,

以皇帝外戚王氏家族为首的一众权贵,于这风雨侵袭的时代中,仍旧沉浸在享乐奢靡之中。

他们圈占了田地、山林、河流,

让这些自然造化的景物,变成自家庄园宅邸中的一部分,

而无力反抗的百姓,只能被压缩到更加阴暗、狭小的角落中。

唉!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我们才不接受这样的压迫!”

“让那群贵人见鬼去吧!”

同样在夏季,

就在大汉的颖川,

就在传说中,那同样为治水奉献一生的大禹的封地之上,

有一群常年与火焰为伴,为官府敲打铜铁的铁官徒发起了抗争。

他们不是那些因为贵人圈地,而失去农田的农夫,

他们只是一群受到朝廷控制,为大汉朝无私奉献出自己劳力的刑徒。

按照身份,

他们是“士农工商”中的“工人”。

按照身份,

他们和当年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骊山刑徒,没有两样。

唯一不同的是,

这次不用等待地方上的“陈胜”和“吴广”,率领百姓起义了。

他们自己就是陈胜吴广!

失去土地的农夫,

和饱受压迫的工人,

在愤怒之时,是没有区别的!

一个名为申屠圣的人,率先纠结了百八十人,发动了起义。

随后他自称将军,杀了那可恨的官吏,带着人手跑出颖川,纵横了九个郡的范围。

大汉朝廷因此震动,很快便发挥出了比起治水还要强有力的反应和调度,对这群敢于挑战自己地位和统治的贱民,砸出了重拳!

而面对大汉朝的沉重打击,

这次起义不可避免的迎来了失败。

申屠圣这些敢于挑起事端的“贼首”尽数被处死,

那些追随叛贼的人,也受到了严厉的追究。

更多的人被权贵们理直气壮的抓走,变成了他们庄园中的奴仆。

更多的怒火也伴随着铜铁的断裂,从而积蓄浓烈起来。

终有一日,

这熊熊的火焰,注定会掀翻压在自己头上的盖子,熔炼了铜铁、烧没了污秽。

来到中原已有一段时日,但碍于根基尚浅,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太平道们听说了这件事,便忍不住说

“这是天下大乱的预兆啊!”

“跟我们同行的人,在此之后就要多起来了!”

“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不要让这初诞的火苗熄灭!”

而在长安城中,

贵人们还沉浸在镇压叛乱成功的喜悦中。

他们只得意的抚摸着自己的胡须,痛斥着低贱之人的不自量力,全然忘记了百余年前,他们的祖先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大汉朝的——

当然,

即便记得祖先的光辉和功绩,

明了他们的来路,

这群后辈也会理直气壮的说

“大汉的江山,是通过我祖先的努力才得来的!”

“我应该吃的苦,我祖先早就帮我吃尽了!”

“我天生就应该沐浴在祖先的恩泽中,享受这样的富贵!”

“一群贱人,他们劳苦一生积攒下来的财富,还比不上我家里随便的一餐饭、一件饰品!”

“他们凭什么和我争斗!”

只有孔光这些还存有良知的人,对此深深地皱起了眉头。

他们从那喧嚣的风雨中嗅到了一些火焰的气味,却不知道其从何而来,又会去往何方。

于是,

他们只能怀抱着忧虑,在朝堂上对着皇帝不断叩首,希望这位统治九州的天子、驾驭中央之国的主宰,能够抖擞起来精神,重振朝纲。

“王凤已经病重!”

“他就快死了!”

“等他死去之后,陛下就能收回权势,任用贤良的臣子,然后在后者的辅佐下,像大汉的历代先帝那样,成为一个治世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