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元寿二年

也是鬼神减少了对人世照拂的原因。

总不能上面的人在吸血,

下面还能有鬼神兜底,让他们能继续的压榨血泪,肥硕自己的身躯吧?

“那太平道宣扬的黄天之世到来后,这样的不公还会存在吗?”

周坚这样询问孙冲。

他以为这位大贤良师会告诉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并让他进一步的接受“启示”,成为一个坚定的太平道弟子。

结果孙冲却是摇头,“我不知道。”

“因为人世是会变化的,但人心却是不变的。”

“即便等到再无天灾之虑、凭借人力就能飞天遁地的后世,也总会出现攀缠在民众之上的蛀虫。”

“这是人性本恶导致的。”

“也是太平道走出隋国,向四方传播的原因。”

周坚便问,“那教化人心,使其知恶而向善后,可以消解这种事情吗?”

孙冲把脸一歪,捏着自己的胡须说,“这个我还是不知道。”

“荀子说‘人性本恶’,可见这种东西生而有之,是很难根除的。”

“如果读书多了,智慧多了,就可以取出恶意和贪欲,那治理天下的殿上诸公,又怎么会把大汉弄成这个样子呢?”

于是周坚哀叹起来,“听你这么说,那众生平等、欢乐无忧的黄天之世,怕是永远也无法到来了。”

孙冲张了张嘴,却被有所预料的周坚堵了回去,“你别说这还是不知道!”

孙冲露出了一个随性的微笑。

周坚便摸着自己那随着年纪,日益发福的肚子说他,“你既然什么都不知道,对人性也不抱有期待,怎么会加入太平道呢?”

更重要的是,

竟然还做到了大贤良师这个位置!

周坚看这太平道,迟早也是要完啊!

也上了年纪的孙冲说,“因为闲吧?”

闲到明知道世事如此,却还忍不住去想、去做;

闲到明知道人心似水,总在变动,却也愿意在其呼嚎痛苦时,向之伸出援手,而不去思考回报。

“闲着无聊,来大汉搞事啊?”周坚哼了一声。

“是啊!”孙冲也坦然应下,一点也不觉得他这个出身新夏的人,跑来中原进行造反大业,有什么问题。

反正这世上的诸夏君子,都是从中原走出去的,如今跑回来,也是一种“出口转内销”嘛!

随后,

两人带着在这日益沉重、昏暗的世道中,难得的轻松笑意,回到了太平道在东方的驻地。

孔光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想要利用自己孔氏家主的身份,在曲阜推行“限田令”。

孔光想着

他是搞不过其他权贵的,

可曲阜是实际上的孔氏“褒成侯”封地,

他总能自己的地盘上,实现自己的愿望吧!

结果,

他的尝试也遭到了反对。

“你要做圣人,难道孔氏一族这么多张嘴巴,就不用吃饭吗?”

“研读经典是很消耗精力和时间的。”

“如果我们不拥有足够的土地,足够的佃农,田地会自己长出粮食,来填报你的肚子吗?”

孔光说,“可也不至于占有这么多的土地……”

对方理直气壮的说,“孔氏是天下学者心里的榜样,是天子独尊儒术后,读书识字之人所追求的模范!”

“如果我们不能够拥有足够的事物来装点门楣,又怎么能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呢?”

于是孔光哭泣起来,“我知道为什么国家会变成这样了!”

“我连自己的家都管理不好,又怎么可能管好别人呢!”

只希望后来者可以比他更加坚毅,有决心和手段,用快刀斩开这团纠缠了两百年的乱麻。

孔光忍不住想起王莽

他那位连自己犯错的孩子都不能容忍,被许多人称赞的弟子,

可以做到这一点吗?

……

对于老师的想法,身处新都的王莽一点都不知道。

他只是沉默打开了一封来自长安的书信,然后便深深地呼气,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封出自王太皇太后之手的信中说——

皇帝不行了!

她正在要求皇帝起复他,并嘱咐王莽为之后拥立新君,做好准备。

“这是我的机会!”

王莽心里想着,“我渴求的东西,终于可以全然将之握于掌中了!”

他收拾信件,招来仆人做好搬迁回长安的准备,并随口问了一句

“夫人近来如何?”

仆人说,“夫人还是不愿意见外人,大公子请求搬到她的院子里照顾她。”

王莽答应了这件事,只嘱咐仆人,“注意好夫人的言行!”

他需要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明了事理的妻子。

这样,

才能更好的证明,他是一个能够教化他人的圣贤。

而在长安,

虚弱的皇帝正无奈的对着董贤说,“我连先帝的寿数都没有赶上,登基至今没有创下任何功业,真是一件遗憾的事。”

“而更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没办法保全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