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始建国三年

所以去年的时候,他就下达了诏书,要求魏郡太守落实好这项任务。

太守当即抽调了魏郡仓库里储存的粮食,征调附近多县的人手,将他们打包送去元城。

但这并仍不够用。

皇陵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修好的,

元城王氏的人还大量的聚集在那里,对着工程进行各种挑剔,动不动就向王莽打报告,说哪里做的不够,魏郡对皇帝的命令并不重视等等。

这让王莽再三下旨催促,给魏郡太守上了很大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

打包送去元城的粮食和人口,总会不小心“消失一部分”。

太守前去质问“是不是有人趁机窃取国家财产”,却被王氏的人直接骂了回来

“天下已经姓王了,什么叫做‘朝廷的财产’?”

“拿自己家的东西,能算偷吗?”

“你要是觉得人不够钱不够,就去整个魏郡、去其他郡县征集,让那里的人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就好了,找我们干什么!”

太守便只能顶着一脸唾沫回来,随后跺跺脚,决心从邺城这个郡治所在,也就是自己的身上,分出一些血肉,来满足元城的胃口。

他甚至想的很美好

“我这个太守,只做几年就要迁调,但元城王氏却扎根在这里,而且是皇帝的亲族,不是可以招惹的。”

“暂且用眼前的东西,去讨好他们,完成皇帝的任务,换取朝廷的嘉奖。”

“等我升职去长安后,这空了的府库,少了的人口,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先把政绩搞起来再说!

于是,

当上帝顾念着乡土,仁爱着世人时,

负责直接当地的官员,

乃至于统治天下,号为百姓君父的皇帝,都没有把脚下的黎庶放在心上。

他们还在索求,

像啃食大树根基的虫豸一样。

“所以天下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一条鲤鱼从黄河游到了漳水里,被上帝捞到手里,随后化作一个疲惫的老人。

“反正跟我没有关系了。”

何博看着官吏从哭喊的百姓家拿走粮食,一个又一个的男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人,自带干粮的要去为高贵的皇族奉献自己的血肉,感慨着回复王延世。

“你还是去记录黄河的水文,绘制河道的模样,期待能有智慧的后人,继承并发扬你的事业吧。”

这样说完,

何博同身边的人隐去了身形。

天上乌云堆积了起来。

秋日里的雨水落下,

本就高涨的漳水在狂风暴雨中涌荡起来。

它跟着那些刚刚被装上车的粮食、约束起来的役夫,一同走向了元城。

河水也从长安的方向流淌过来,并慷慨的张开怀抱,吸纳着路上支流贡献给自己的河流,就像元城慷慨的接收着整个魏郡的献身一样。

当转过一个又一个弯道后,

河水变得汹涌起来。

无数的人,

还有无数的水流,

就这样,

从邺地,从其他地方,

拥挤在膨胀的、肿大的元城之中。

直到它不堪重负的,出现了一丝裂痕。

……

“什么?”

“大河在元城决口了?”

长安城,

王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第一时间询问来报的人,“有没有损伤到我王氏的祖宗陵墓?”

“这倒没有。”

“那就好!”

王莽顿时松了口气,“既然没有伤到陵墓,那就先不管它。”

堂下的臣子对此欲言又止。

最后,

一名良心不安的举着笏板站了出来,劝谏皇帝,“上天降下了警示,朝廷应当重视,想办法缓解它,避免灾祸更加严重。”

王莽便震怒起来,呵斥他道,“大河在前汉的时候,便时常洪泛,消耗了无数钱财人力,难道有治理好吗?”

“现在国家的革新正处在紧要关头,哪里能为了这治理不好的事而浪费精力呢?”

“而且朕自受禅让登基以来,行事小心谨慎,吃穿用度没有奢侈的。”

“这怎么会是上天对朕表达不满呢!”

随后,

王莽便命人将这妖言惑众之徒拖下去处死。

臣子见状,都不敢再出声劝谏,担心自己也沦落到这样的地步。

王莽这才放缓了语气,摆出来常用的那副圣人谦和姿态,对着臣子说道

“朕是因为国家大事而忧虑躁动,并非不知晓赈济灾民的重要。”

“如今府库还没有充实,也没有多余的土地去安置流亡的百姓,即便有心,又怎么能解决它呢?”

“只要改革取得成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王莽这样说着,眉目间透出一股急切的躁动,以及难言的郁气。

在当上皇帝之后,

他的立场,他的目光,他的目标,都因为“皇位”而发生了改变。

他想要巩固自己的统治,让手中这枚辛苦多年才得到的传国玉玺,可以传承给自己的后代。

为此,

他颁布了许多新的政令,对前汉的许多地方,做出了改动。

为了尽快的让天下人意识到,他们头顶的太阳已经换成了王氏,

王莽甚至有过在一天之内,连发多道改革旨意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