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中南越国

因为在前汉爆发动乱以前,

对疆域极南的交趾郡,早已随着那日益衰落的国力,而失去了控制。

就像一棵大树死去,最远端的枝叶总会先枯黄落下一样。

所以对交趾郡的人来说,

那些腐朽无能的官僚,不堪一战的士卒,才是大汉的“正常水平”。

那些叛乱的当地土司在痛饮美酒后,甚至还放出豪言

“汉军?”

“哼,我必让其有来无回!”

这样的勇气,感染到了与之隔着长山山脉的中南其他人士,让一些势力生出了额外的想法。

毕竟隔壁都驱逐了那些原有的汉人官僚,自豪的称王了,

他们可以落后呢?

于是,

嬴沣所在的地方也跟着发生骚乱。

一些土人企图效仿交趾郡的二征姐妹,打着“反抗汉人统治”的旗号,来夺取已经做大做强,成为名传新夏、中南两地的富商嬴沣的财产。

他们要他助自己修行!

面对这样的冲击,

嬴沣年迈的父亲十分惶恐。

他想要像许多年前,为了躲避祸乱,选择远离故乡来到隋国的西部,随后又因为政变的波及,迁移到隋国的东部一样,再度退让。

“钱财身外之物,只要性命无忧就好!”

“大不了舍弃中南的业务,在隋国做一方土豪!”

但嬴沣却对父亲的主张提出了异议。

他的羽翼已经丰满,在中南的事务,大多也是由嬴沣开拓出来的。

他不可能抛弃那耗费了多年时光和精力,才打下的“江山”。

“天下没有一退再退的道理!”

“那些蛮夷承受诸夏恩义,享受了多年教化,让他们得以从蛮荒山林中走去繁华的城邑……却不知道感恩回报!”

“这说明道理、礼节,是没办法让他们知晓我们态度的!”

“他们只会认为我们软弱,然后展开更进一步的霸凌!”

“父亲,难道你忘了当年太祖说过的话了吗?”

西秦太祖嬴辟疆,

可是走遍东西,跟无数蛮夷打过交道的人物。

他在自己告诫子孙后代的书册中,多次强调“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只有出重拳才能让它们变得略懂人性。

而西秦太宗嬴端,那位南下灭了波斯,将嬴秦疆土大大扩张的先祖,也用自己的行动,为西秦之后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若非他下令,将两河流域大量的波斯人杀成稀有物种。

那西秦在两河的统治,可不会那么快稳固。

“我不能忍受蛮夷的挑衅!”

最后,

嬴沣拔出自己重金通过齐人,从中原购买而来的宝剑,神色坚毅的说道。

他的父亲见到儿子这副姿态,只是叹息一声。

他的岳父听说了女婿的想法后,却是极为支持。

“不服王化的家伙,怎么配活在世上呢!”

当年诸夏君子来到中南,传播教化和礼乐道德,这是给当地蛮夷发放人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而且君子们自强不息的性格,也让他们顶住当地过盛的水热、频发的疫病,在这里耕耘出了许多田地,修建起了宽大舒适的城宅。

可那些土人呢?

他们久久的生活在这片区域中,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人,却未曾对中南有过更好的建设,许多人从生到死,都活得跟刚刚下树的猴子没两样。

见到顶着大太阳,还要戴着斗笠,揣着水壶去田里耕耘的诸夏人,他们还会发出嘲笑,认为这是“没苦硬吃”。

毕竟对猴子来说,

想要吃东西,从树上、从林间就可以摘取了,哪里还需要苦哈哈的自己耕种?

“如果放任他们的话,中南步上南洋吴国后路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

南洋吴国,

是前汉叛逆的吴王后人,在南洋的吕宋岛上建立的国家。

那里的水土和中南很是相似,因此生长于其中的土人,也与中南这边,有着相近的性格。

但与中南、东瀛齐国发展不同的是,

吴国虽然在之后,得到了汉室的原谅,回归诸夏的怀抱,但并没有像前二者一样,从中原引入大量的人口,遵循祖先的教诲,发扬诸夏的美好。

虽然没有改换服饰,但在行事上,吴国人却选择了躺下,跟吕宋土人同流合污。

即便基因突变,出过两任愿意奋斗的君主,以至于兴盛的吴国一时之间,可以与齐国在海上争锋。

可这样的突变并没有持续太久,在那位喊出“寡人要奋斗”的吴王的孙子在位时,吴国君臣又恢复了最初的躺平姿态。

前人的辛苦,为随之东流而去。

有从南洋回来的诸夏商人,在对比了各国的情况后,还私下感慨,“怕是连殷洲的新乡都比不上了。”

“起码最近这些年,殷洲人又吃起了远渡重洋的苦,来到中原与我们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