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会要。
乔明渊心里清楚,但他觉得此时不妥。
“祖爷,我是什么人大家清楚,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今年才二十,以后我还有子子孙孙,我不能保证以后子孙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按照大盛的律令,地契写了谁的名字就是谁的,将来若我不肖子孙犯浑,我在地下连管都管不着,又当如何?”乔明渊想了想,便道:“能庇护父老乡亲,让大家少些蹉跎,我挺愿意,不过我这人就怕麻烦。”
话已至此,乔族长知道他心里的顾虑了。
他提议:“如若不然,你写个收据给大家伙儿?”
“朝廷只认地契。”乔明渊道。
乔族长回他:“朝廷有朝廷的律法,家族有家族的条款,若将来你的子孙不认收据,朝廷律法管不到的,家族条款总能约束一二。再说,你这些担心都多余,你和绾绾都是不错的孩子,将来你们的后代还能成个逆子?”
话说到这个份上,再推脱就显得不近人情,旁人也会说他发达了就忘了乡里。
乔明渊想了想:“既然祖爷觉得这样好,那就这样处理吧。不过,祖爷知道我家里的情况,绾绾做着买卖我有朝廷的廪食,不缺乡亲们的这口粮食。我这次在通山书院求学,倒也涨了一些见识,听人说通山书院以前就只是一个族学而已,我想着要惠及乡里,免口粮食未免短见,帮扶乡亲们也不能靠我一人之力,他们也得自己立起来。”
乔族长竖着耳朵听。
乔明渊将自己的意思细细说了。
地可以挂靠在他的名下,这样一来大家少交田税,一年能省下不少口粮。但租子不能不交,就按照乔族长说的,收两成租子。
只是这些租子他不要,他提议交给乔家人打理,每年收了租子换成银钱,这些银钱交给族里,由族里办个族学,请几个靠谱的夫子来教授,族里有适龄的孩童就送到族学来,哪怕将来考不上举人秀才,识几个字也多条出路,不必再辛辛苦苦的地里刨食还落个食不果腹的下场。
这个提议让乔族长很心动。
乔明渊说得没错,谁也不能帮谁一辈子,最重要是自己得立起来。
眼下各家各户不是不想让家里的子孙念书,而是没有这个余钱,如果族里能兴办族学,说不定将来还能多出几个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