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荀攸随后进言:“刚刚接到细作密报,徐州现在的主事之人糜竺已经调集兵马在郯城以西构筑了三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由刘备三兄弟率领五千兵马驻守阴平县,第二道防线由‘泰山四寇’中孙观和尹礼两人与糜竺之弟糜芳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共同防守兰陵县,第三道防线由曹豹率领一万兵马防守襄贲县。除了这三道防线,郯城内尚有一万人马留守,由曹豹的兄长曹宏统领。”
曹操听完之后,大笑说道:“糜竺小儿能施出的也就这点雕虫小技而已!他这次构筑的三道防线看似兵马众多,与我军旗鼓相当,实际却是各怀心思,根本无力与吾军正面相抗!”
戏志才建言说道:“以在下之见,刘备驻守的阴平城兵力有限,只要吾军大举进攻,可以一鼓而下,是以徐州的第一道防线不足虑。对吾军可能造成阻碍的当是孙观和糜芳驻守的第二道防线,因为刘备退走之后,必然会进入兰陵,届时兰陵的守军将有近两万之数,吾军不可大意。主公不妨派人前往开阳招揽臧霸,对臧霸许以重利,就算此事不成,也可离间兰陵守将孙观与刘备和糜芳之间的关系。”
曹操采纳戏志才的建议,命令先锋大将曹仁立即率军攻打阴平城,同时又派出使者前往开阳拉拢臧霸。
第三一五章 越来越坏
眼看徐州快要打成一锅粥的时候,蓟城司令署终于给驻守冀州的振威营和振武营发来一份内容相似的密令,大意就是要求两营士兵积极协助当地官府做好抗旱救灾的各项准备,在守土保境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参加各种抗旱救灾行动。
貌似这道命令跟徐州那边连半文钱的关系都没有呀?好歹也提醒一下两营主将密切关注曹军盟友袁军的动静,或者趁着夏侯惇撤回兖州的有利时机敲打一下淳于琼吧?
命令是司令署下达的,白纸黑字,肯定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这是大公子的意思。
那么,刘和为什么要下达这样一道军令呢?
因为黄河以北从去年入冬以来,便很少降雨,甚至连雪都没有下过几场,种种迹象显示一场人力无法阻止的大旱会在今年发生!除了大旱,蔡邕、徐岳等人还通过观测天象、收集各地民情之后,得出一个更令刘和揪心的预测:这场大旱或许会持续三年以上,伴随干旱而来的还可能有蝗灾和瘟疫……
刘和不信占卜之类的玄怪学说,但他相信研究天文历法的蔡邕和徐岳的推测,更相信自己的直觉。东汉末年之所以乱象迭起,各地百姓纷纷起来造反,大汉的人口更是从五千万之数不断的锐减,过了几十年之后竟然只剩下九百多万,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接连不断的各种灾害。
幽州和冀州这几年虽然时有兵祸发生,却难得的没有自然灾害,是以粮食丰收,几乎没有百姓饿死,但这种好年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开春以来,幽州、冀州各地观测土壤墒情和河道流量的官吏惊恐地发现土地不仅变得干燥无比,而且河道之中水流越来越细,有些地方的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如此严重的旱情,各地自然不敢隐瞒不报,于是雪片般的公文向蓟城涌来,堆积在了太傅刘虞的案上。
刘虞和儿子刘和有过分工,他主抓内政和地方官员选调之事,儿子主要负责守土和征伐之事,顺便再帮着各级官府想办法赚钱。本来赈灾抗旱这种事情,刘虞不准备让儿子跟着掺和进来,但他在了解到各地面临的严峻形势之后,还是第一时间就找儿子来商量对策。
刘虞问儿子:“你对各地上报的灾情怎么看?”
刘和回答:“这还只是开始,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