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页

徐晃听了孙礼的分析,心里有了底,于是将扶黎城的防务交给孙礼,他则带着少许人马返回阳乐城,与众人商议筹划组建西线临时指挥部的事宜。

正如孙礼分析的那样,田豫、徐邈等人对于刘和的决定毫无意见,而且一致认为如今西线兵马数量已经超过了三万,必须尽快成立统一的指挥调度机构,免得令出夺门,相互掣肘。

经过一番商议,大家推选徐晃临时担任西线各路部队的主将,田豫则任军师,徐邈担任主簿,孙礼担任副将,张南和张凯兄弟担任左右先锋,韩忠和王建则随运粮队伍返回令支,拜见刘和,然后等候刘和对他们委任新的职务。

其实刘和大可下达一道任命军令,让孙礼或者徐邈带到辽东,但他为了考验几位属下的大局观念,故意将这个难题抛给了徐晃和其余几人。如今看来,果然是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徐晃通过事先通气和原始的民主协商,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顺利将前线指挥部组建起来,而且还让几人心情舒畅地接受了任务分工。

大军在外,最怕的就是将帅不和,内部分裂,相互掣肘甚至是算计。徐晃目前的正式任职是度辽军副将,若论资历他也就比田豫高一些,但却没法跟孙礼和徐邈两人相比。田豫的身份是镇北军军师,他来辽东时不仅带着三千镇北军骑兵,还有五千临时招募的乌桓骑兵,在兵力上比徐晃高出不少。孙礼的身份是龙虎卫副将,这次前来更是带着五千龙虎卫步兵,若论兵力还是比徐晃要多。徐邈虽然现在手中没兵,可他一旦完成了对一万五千辽东降兵的教育转化,到时候他能影响的兵力比谁都多。另外还有两名降将韩忠和王建,到底用还是不用,也不是徐晃或者其他几人可以说了算。

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多的顾忌,所以徐晃最初看到刘和的书信时,没有半分喜悦自得的心思,而是意识到了问题的棘手麻烦。

当然了,随着辽东西线临时指挥部的成立,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徐晃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而田豫等人也不必相互推来让去,只需要按照徐晃的思路一起努力即可。

临时指挥部组建之后,徐晃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重新调整了驻守在西线各城的兵力,他将孙礼和四千龙虎卫步兵调至徙河城内,防止辽东水师来自海上的袭击,将五千乌桓骑兵派给田豫,让田豫进驻昌黎城,防止北方辽东鲜卑的骚扰袭击,将度辽军和镇北军的六千精锐骑兵集中起来,驻守在扶黎城中直接归他统领调度,将这两年在阳乐城中拼凑起来的三千杂兵交给张凯统率,暂时驻守于宾徙城内。

经过这番调整之后,辽东西线进可攻,退可守,五座城池形成了整体部署。

第三七五章 乱世人心

虽然已是初春时节,但大汉的东北依然寒冷依旧,不见冰雪消融,还是一片令人心烦意乱的苍白。

襄平城内,昔日的辽东侯、平州牧公孙度如坐针毡,早已没有了以往的颐指气使和跋扈骄横。自从他在医巫闾防线被徐晃狠狠地算计了一把之后,公孙度再也无心正面硬扛幽州骑兵的袭扰和攻击,只得将主力部队全都撤收到襄平附近,依托大辽水和襄平城构筑防线,做最后的抵抗。

在公孙度的挑唆和引诱之下,辽东鲜卑人和高句丽人都已经进入原本属于大汉的疆域之内,一方在大辽水以西肆虐,另一方则在沓氏城外安营扎寨,看上去似乎已经替公孙度阻挡了度辽军的东西两路夹击。

度辽军主将鲜于银亲率一万五千步兵从沓氏城的海岸登陆辽东半岛之后,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以雷霆之势横扫了沓氏、平郭、汶县、安市和新昌五座城池,距离辽东治所襄平不足百里。为了后方粮道的安全,鲜于银按照李儒的建议,在沓氏城内留下了三千士兵,以防万一。鲜于银当初留下这三千步兵的目的,本来是要防范与沓氏城隔海而望的乐浪郡和东莱郡出兵,结果最先等来的却不是公孙度的部下,而是顺着马訾水一路前来的高句丽人!

乐浪郡位于三韩半岛的西北角,北面与高句丽相连,只有西北方向上紧贴海岸线的数十里与辽东半岛相连,如今高句丽人沿着马訾水出兵,一下子便将乐浪郡与辽东郡的陆上通道切断,而乐浪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块脱离了大汉疆域的海外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