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页

等到袁军大败撤出徐州的消息传回郯城时,徐州军民欢欣鼓舞,参与此战的臧霸、管亥和徐盛等将领的威名被徐州百姓口口传扬。

纪灵和张勋失败的消息传回寿春时,把袁术气的差点吐血。

“纪灵和张勋这两个蠢货,饭桶,混账,竟然败得这么惨,不仅折损了陈纪,袁涣还被活捉,张勋更是成了徐州的阶下囚!本将军绝不派人前往徐州将张勋这个蠢货赎回来!”

第三八五章 余晖照长安

从初平初年二月董卓挟持幼帝刘协和朝中大臣从洛阳迁至长安算起,到兴平四年底,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年。

七年时间,已经足以让许多事情发生改变。

比如,生老病死。

比如,势力兴勃更替。

比如,位于长安城中的未央宫,一年比一年残破,宫中的人一年比一年少。

还比如,当初那个见到董胖子会吓得脸色发白,不敢说话的九岁小皇帝,如今也长成十六岁的少年郎。

虽然这位大汉名义上最高的统治者看上去依然羸弱不堪,但他总归是这个混乱的帝国内身份最为尊贵的一个。尽管他被圈围在残破的宫墙之内,尽管他每天只能看到那几张令他生厌的面孔,可他还是在天下人的忽视中慢慢的长大了。

这天,坐在宫墙内痴痴看着天空的刘协,忽然听到黄门侍郎钟繇带来了一个让他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难过的消息——司徒王允快要不行了,可能连这个年都熬不过去。

对于王允,刘协的感情是复杂的,在他心里既有感激,又有畏惧,还有厌烦,甚至是失望……

如果没有王允的精心谋划和隐忍,国贼董卓说不定现在还霸占着这座有些破烂的宫殿,夜里还会找许多的宫女和皇室女子肆意淫乐,而他这位名义上的大汉皇帝见了董卓之后还得乖乖地喊一声“太师”。刘协永远也无法忘记当初董卓是如何用鸩酒毒死自己的哥哥刘辩,如果他想活下去,就得在那个肥硕丑陋的胖子面前低头。

王允除掉了董卓,所以刘协永远心存感激。然而,王允在刘协面前虽然不似董卓那样嚣张跋扈,可他总是摆出一副老先生教导小学生的姿态,无论刘协做什么事情,都要听他的不厌其烦的教导,甚至是训斥,这又让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少年皇帝越来越觉得厌烦。许多时候,刘协宁愿孤独地一个人坐在后花园里抬头看天,一坐就是几个时辰,也不想看见王允那张喋喋不休的老脸。

最让皇帝觉得失望的是,尽管王允大权独揽,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朝廷的威望和地位却是没有半点振兴的苗头,那些手握兵马的州牧和太守们,根本不将朝廷的旨意当做一回事情,只是当他们觉得有必要为自己找一个出兵的理由或者找一片遮羞布时,才会想起长安还有一个朝廷。刘协常常在心里重复地问一个问题,如今这样的朝廷,还是朝廷么?自己这个皇帝,真的就是皇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