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撤下去重整,让第二波发动进攻。
亦或是撤下去修整之后,再鼓舞士气、调整策略发动进攻。
这方面,美利坚有做过统计。
在《前线空中打击效果评估:连级部队伤亡率,被压制与作战效能之间的关系》中,他们有做过图表。
其中当队伍的伤亡率达到30的时候,剩余的70会几近崩溃状态。
或是没有配合的乱打一气,亦或是消极战斗躲避甚至溃逃。
而《西方的战争艺术》记载的拿破仑时期排枪对战中,胜利者法军伤亡约10。
失败者奥地利伤亡大约在17,排枪时代相较来说军队更加职业化、训练协调性更高。
即便是如此,当超过了10的伤亡后阵线都会显得岌岌可危。
其实不仅是在西方,在东方的我们更早的发现了战损率的影响。
《孙子兵法·谋攻篇》就提到: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孙子亦认为,如果攻城方损失了三分之一都没有拿下城池。
这便是“攻之灾”的降临,而这个提法则暗合了美军的统计。
在美军的统计中,42场他们处于攻击方的战役中战损20还能获胜的仅9场。
可伤亡率达到30还能取胜的,仅仅是2场。
伤亡率达到了50还能取胜的……连一场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