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点头道:“知道啊,古籍上记载,骨笃犀,出西蕃,其色如淡碧玉,稍有黄,其纹理似角似竹,扣之声清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能消肿毒及能辨毒药,又谓之碧犀,此等最贵!”
骨笃犀别名蛇角,蛇角在我国历史上确有其物,在晋代至清代的历代史籍中都有所记载。《本草纲目》中也记载它可以解诸毒蛊毒。但由于这些历史资料大都记载粗略不够详尽,难以构画出蛇角的真实面貌,加之蛇角大约在清代之前就已绝迹,因此,关于蛇角的基本概念从来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
换句话说,蛇角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楚。近代以来,蛇角之名更鲜为人知,再加上一直有记载无实物器皿面世,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几乎空白。
孟子涛笑道:“是不是碧犀,你刮一点下来闻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第792章 李思训作品(上)
老牛嘿嘿笑道:“万一真是碧犀做的,我刮一点下来,那不亏死了?”
“你就做你的白日梦吧。”孟子涛笑道。
“这也不好说啊,说不定我就捡了个大漏了呢?”老牛嘿嘿一笑道:“你就帮我鉴定一下吧,反正不是也亏不了几个钱。”
孟子涛呵呵一笑,接着就把东西拿到手中,凭他的经验,这应该是一种动物的角。
关于碧犀到底是什么动物,该种动物是否已经灭绝?何时灭绝的?都无从得知,在历史上,关于蛇角的传说扑朔迷离,在学术界,关于蛇角的定义也尚无科学定论。加之实物资料和信息十分匮乏,使很多人怀疑甚至不相信蛇角的存在,俗话说不见者不为怪,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说起来,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有云:碧犀是犀牛角的一种,而且是“最贵重”的。这一说法经常被现代人引用于收藏类书刊文章,流传甚广。
孟子涛也比较认可这种判断,他也有过了解,据古生物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曾经生活着十多种犀牛,由于环境和生物种群自身的原因,不少种类已灭绝。所以碧犀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犀牛的可能性非常大。
当然,具体到老牛带来的这段动物的角,孟子涛可以肯定,它一定不是碧犀,因为除了颜色之外,它并没有多少符合碧犀的特征。
不过这段角虽然不符合碧犀有特征,但在现在也不是常见的东西。
孟子涛说道:“老牛,我可以肯定,这并不是碧犀。”
“那是什么?我看着应该是天然的,没有经过染色之类啊。”老牛心里稍稍有些失望,不过这份失望马上就消散了,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太多的期望,觉得自己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