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页

在黄修远看来,发展空天飞机,还不如建造轨道母舰,利用目前国内强大又便宜的运载火箭,将模块化的零配件发射到外太空,组装一批几百吨的轨道母舰。

在轨道母舰上面,可以搭载导弹、成熟的激光炮、战斗卫星,对地面形成居高临下的压制。

不过轨道母舰,同样存在不少缺点,比如轨道相对固定,容易被对方锁定和集火。

比如马斯克的星链卫星,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转变成为自杀卫星,用于撞击轨道母舰、空间站和其他卫星。

除非有成熟的激光炮和防御系统,可以保证轨道母舰的生存能力,不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不过黄修远倒是没有完全否定空天飞机,因为空天飞机还是有一些用途的,但不是用在战斗上,而是应用在侦察上。

普通的大气层侦察机,只能在自己的领空和国际航空区飞行,不能随便进入其他地区的领空。

而侦察卫星,最低都在三百五十公里以上,或者利用大椭圆轨道,可以在近地点的位置,逼近蓝星220公里附近,例如米国的锁眼卫星,就有一部分是采用大椭圆轨道的。

就算是这样,加上高精度的光学设备,卫星拍摄的影像精度,最高在01~035米左右;民用的精度就更加低了,通常在1~10米左右。

那为什么不将卫星,布置在100~2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

最主要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和星球引力。

虽然卡门线是100公里,但是在100~350公里的近地轨道区域,仍然拥有相对密集的气体分子存在。

如果卫星的轨道低于350公里,由于气体阻力的存在,飞行速度会不断下降,低轨道卫星是依靠飞行速度,来抵抗星球引力的,一旦速度下降,就会被引力拉下大气层。

就算是采用大椭圆轨道,近地点也不能低于200公里,不然就有被拉下大气层的危险。

其实位于405公里轨道的国际空间站、位于452公里轨道的天宫空间站,每天都在向下跌落着,只是下降的高度不明显,可以通过定期启动辅助发动机,提高空间站的轨道高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低层近地轨道的空气阻力问题,一直是各个航天机构头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