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华看她唉声叹气地,拿过那张始作俑者问。
“可不嘛,而且算一算,这学期得考七门课,植物学试卷还是全英文的,这事儿老师一开学就吓唬过我们。”
“哈哈哈,你们学院的课业算是多的了。”纪华,笑着说:“从平常校际活动的参加比例就能看得出来。”
纪华随意翻了翻,说:“你平常不都听了课吗,背一背,上八十分应该没问题。”
苏念熙抱住腿坐在床上,沉思良久。
说:“不行,我要保研进何教授的实验室,gpa必须在4.2以上。”
“嗯,那你目标可以再定高一点,以防万一。”
纪华的意思自然是她某一科遭遇意想不到的坎坷,苏念熙明白,况且,她也听说自家学院还是有几个出题变态的教授。
“不过一般情况下,应该还是可以预计。”
苏念熙回忆着工作后听当了教师的朋友说过的话。
“老师出题也是有一个预先的分数段划分,比如百分之十五的人上九十分,百分之二十位于八十至九十之间,百分之三十在七十到八十……当然,还有百分之五到十的人不及格。”
“哇,这种预设也能做到吗?”苏念熙当时很震惊。
“教学经历越多越可以把握呀。”朋友说。
“怎么说呢,就是你手里这些学生几斤几两,其实老师心里渐渐也有数了。”
“就好像大学同一个班级,同一个专业,总会有几个是走了狗屎运考进来,也有几个是失误才考砸了的。”
“开学之后,有基础好的觉得大学里声色犬马,学习不如玩乐的,也有原本不行的决意奋起直追。”
“可这些不同难度的题,便会构建出层层区分度不同的网络,将人一次又一次筛选。”
“出题就能做到这些?”
“嗯,高明的出题人能做到出一道题后猜出大约多少人能做对拿到分数。”
“那要是算完简单题或者难题太多了呢?”
苏念熙好奇。
“改呗,”那朋友极为随意地说:“把常用的情境改为不常见的,或者未知的条件改成已知。”
“这样调整到合适的区分度。”
苏念熙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