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火耗和俸禄

“都按公制计算。”

董应举对此很了解,回应道:

“银块成色不一,银锭的含量大多在95%,低的可以到93%,高的可以到98%。”

“所以银块熔铸成银锭时,会有一两成的火耗。”

“臣和户部官员商议的办法是,把一枚银元的重量定为公制一两,也就是37.5克。含银量92.5%,也就是陛下所定的标准银。”

“这样一枚银元实际蕴含的白银,是34.6875克。”

“之前一两大约37.3克,按含银量93%计算,蕴含的白银是34.689克。”

“一枚银元,正好能兑换一两白银。”

“低于这个成色要折算,高于这个成色就是朝廷的铸币收益。”

朱由检对此微微摇头,说道:

“无论是低是高,都要进行折算。”

“一元银元,就定为含有37.5克白银,再加点铜等金属提高坚韧性、耐磨性,总重40克左右。”

“朝廷制造银元不是为了铸币收益,更重要的是统一货币,方便交易使用。”

“这样就不至于铸来铸去,一直产生火耗。”

“把大量的钱财,浪费在中间损耗上。”

听到皇帝提到火耗,董应举心里一惊。

担心皇帝不知道利害,在发行银元后随意取消火耗。

他提醒道:

“火耗不止是熔铸银锭的损耗,还是地方开支来源。”

“除了征银有火耗,粮食也征加耗。”

对此眉头紧皱,朱由检最终叹了口气,说道:

“火耗、加耗这些,以后要改为附加税征收,作为地方收入。”

“但是这个开支要明确,并且让当地议会监督,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该征多少火耗、火耗又用在了哪里?都要让议会看着,避免被人贪墨。”

把火耗看作地方附加税,朱由检决定把监督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议会。

免得有些官员肆无忌惮,大肆加征火耗。

同时,这也是一种火耗归公,把以前私下里征收的火耗,放在台面上管起来。

董应举对此没有意见,事实上他和户部的官员早就想到了,银元发行之后,火耗就没有名义征收。

这也是他们之前对银元,不怎么热心的原因——

得罪地方官员不说,银元在地方也难以推行。

如今皇帝把火耗改为附加税,是比较妥善的处置。

至少地方官吏对银元,没有理由反对。

解决这个问题后,董应举又提到了一枚银元一两的面值还是太大,民众有可能用银块的问题。

他提出可以铸造小额银币,用于辅助交易。这样民众在缴纳一亩地几分银的赋税时,就会更加方便。

朱由检对此极为赞赏,仿照后世的做法,确定道:

“元以下要有角和分两种辅币。”

“角对应的是钱,只是因为有铜钱,所以借用银角子的说法称角。”

“一角银币含有一钱重的白银,二角、五角同此。”

“一分银币含有一分重的白银,二分、五分同此。”

“因为分币用银很少,单用白银的话重量会非常小,所以制造时可以多加点铜,把重量控制在一钱左右,避免使用时容易遗失。”

“一元对应十角,一角对应十分,面值标注在银币上。银圆券也是同样,要能兑换相应面值的银币。”

“至于一分对应几文铜钱,要按贵重金属交易所的价格定。”

“以后金和铜的价格,都以银元计算。”

没有把一分强制对应成十文,这是因为现在铜钱的铸造质量不一,和银两的兑换价格也不稳定。

银价低的时候,一两白银只能兑换五百钱。

银价高的时候,一两白银就能兑换一千钱、甚至更高。

现在因为西方正在打仗,流入大明的白银减少。正是银贵钱贱的时候,一两白银大约能够兑换一千钱。

不过这个价格以后肯定会有变化,到时候要随行就市。

他设立贵重金属交易所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方便金银铜兑换。

之前打算的也是以铜钱计价,确定金银价值。

不过,在设立角和分两种辅币后,朱由检发现朝廷征收完全能全部征收银币,铜钱仅作为补充的零头。

所以他正式确定以银元计价,以后实行银本位。

董应举虽然没有银本位的概念,但不妨碍他知道以后银元的地位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