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火耗和俸禄

这让他有些担心银元不足,提议发行更多的银圆券:

“户部银行刚刚开始打造银元,臣担心会不够民间使用。”

“能不能多发行些银圆券,补充银元不足?”

对于这个问题,朱由检皱了皱眉。

事实上,他担心的就是这个,所以没有把银圆券的发行交给户部银行。

免得户部官员大肆印刷银圆券,把银圆券变成和宝钞一样的废纸。

所以他严厉道:

“朝廷拥有多少银元和银块,就发行多少银圆券。”

“确保每一张银圆券,都能兑换成银币或银块。”

“一定不能超出,让民众兑换不出来。”

“万一发生那种情况,对银圆券的打击是致命的,有可能把银圆券变成和宝钞一样的废纸。”

“朕再重申一次,以后银圆券的发行数量,要由国会审议。”

训斥了董应举一通,对于他所说的银元数量不足问题,朱由检道:

“要鼓励工匠发明造币的机械,开出勋爵等奖励。”

“还有,朕会让皇家银行组建造币厂,把内廷的工匠、还有金融协会掌握的金银匠人召集起来,一起帮户部打造银元。”

“争取今年打制出一千万枚,到时候在京城推出去。”

“首先从官员开始,把官员俸禄本色中的折银改为银元。折色中的折钞,要逐步改为银圆券。”

董应举听到这个,可谓又惊又喜。

因为这意味着,皇帝要给官员加俸禄。

当前大明的官员,实际拿到的俸禄,是远远没有名义上那么高的。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一部分俸禄被折钞。

虽然折钞后拿到的钞票数额很大,普遍有几百贯到几千贯。

实际却全是废纸,根本花不出去。

所以董应举听到皇帝要把折钞改为银圆券,当即高兴地道:

“若是如此,银圆券的发行应当毫无阻碍。”

“银圆券的面值也应该保证,要能兑换出足额的银币,也能用于交税。”

已经吃过一次宝钞变成废纸的苦,大明官员绝不愿自己拿到的银圆券,像宝钞一样废纸化。

所以董应举现在就不提多发行银圆券的事情了,而是认为银圆券的价值一定要维持——

为了自己的俸禄,官员会监督银圆券发行数量,遏制银圆券超发。

朱由检的用意也是如此,利用和官员的利益绑定,为银圆券保驾护航。

如果银圆券出现问题,损失的是所有官员的利益。他不相信朝廷的官员,会在这一点上想不开。

同时,为了安抚官员,他还故意叹气道:

“可惜朝廷收入不足,没法把官员的俸禄,直接以石数改为银元。”

“现在只能按以前的办法,折算银元发俸禄。”

“将来辽东平定、灾害缓解、朝廷收入足够后,董卿和户部的官员一定要记得提醒朕,把官员的俸禄改为银两。”

“同时除了按散官级别确定的俸禄外,还要发放实际担任的职位俸禄,以及授予勋爵的勋禄。”

“以后做实事的官员、有功勋的官员,要能享受双俸甚至三俸,不能像海瑞一样过苦日子。”

“要保证所有愿意当清官的人,都能靠合法收入当清官。”

这个感叹,更让董应举感动。

因为皇帝是把官员的待遇,真正放在了心里面。

事实上,很多大明士子在当官后都会遇到一个困境——

那就是像海瑞一样做清官的话,俸禄中微薄的本色,会让他们的日子很贫寒。

很多官员忍耐不下去,只能放下坚持伸手去贪。

以至于一些贪腐行为,甚至变成了常例。成为官场之中,人所共知的腐败。

这样一来,所有的官员就都有了原罪。以至于魏忠贤打着追赃的名义迫害政敌时,怎么都能找得出名目来。

很多清廉的官员,对此是深以为耻。

但也有一些官员,常例拿惯了之后,就陷入贪腐的深渊里。

董应举想到这点,就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不知是为那些堕落的官员而伤心,还是想起了曾经的自己。

如果朝廷早点增加俸禄,一些贪腐堕落的官员,结局会不会改变?

这让他的心里,再次坚定了平辽之心。要尽快完成戡乱救灾,有足够的钱给官员发俸禄。

不但要把石数改为银元,还要像皇帝说的,给他们发放双俸、三俸。

确保每个官员,都能靠合法收入有体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