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时家里没钱买肥料啦;房子年久失修,在一次大雨中塌了半边,一家人快要无处容身啦;身体不舒服,病在床上,没钱看医生,家里没了壮劳力吃饭都成了问题,连累娃娃没有办法安心读书啦;娃娃生了病,用去了一些医费,家里负担不起欠了债,能不能帮着解决一部分……
诸如此类,怎么做,确实需要一个有耐心的人,认真揣测,仔细拿捏。
孩子们不是孤儿,又都是年纪不大的小学生,资助了他们,多多少少总会有些来自他们家庭的困扰。
大山后来在每月孩子们个人开销的钱款外,另给了于大伟一笔资金,不多,供他们多少解决一些实际上的困难。
在捐助过程中,大山仍然保持着商人的冷静和细致,他坚持要仔细掌控每一笔钱的用出和落实。
其实一百个生活在偏远农村孩子的总共费用加起来,也没有很多,对大山根本不构成负担。
他是这样对于大伟解释的:“一定要让真正有需要的孩子得到帮助,而且不能在一个孩子身上花太多,紧巴巴地刚好能保证他们完成学业就行。给的宽裕了,一来没有这个必要,而且对他们自己也不是一件好事,形成依赖心,对他们的个人成长也不利。”
大山是靠自己一路挣扎着走过来,他始终认定一个道理:生活的磨难也是一笔财富,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他只是想给有可能飞得更远的孩子一个希望和机会,“受到别人的帮助是一回事,却不能忘记要坚持自食其力,我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什么活没有干过?”
多知道一些山外的信息,知道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对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都有好处。所以,于大伟的工作,也包括给孩子们写信。除了写一些鼓励的话,时不时也稍带讲一些大城市的所见所闻。
今年暑假,于大伟手里仍旧有五十个助学名额,这次,他准备走的更远一些。
当然,工作之前,先要回家一趟。
※※※
“大伟?”
傍晚,吃过晚饭,正在打扫院子的于妈妈,一抬头,发现拎着行李的儿子已经走到家门前。
不由的又惊又喜,一边忙不迭丢下条帚去接儿子手上的行李,一边回头冲着屋里嚷:“他爹,大伟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