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于爸爸一头抢出来。“大伟回来了?你咋也不先给家里吱一声,爸妈去县城接你。”
于大伟不急着进屋,坐到母亲拿来的板凳上,“也没带多少行李,不沉,天这么热,不用累你们跑一趟县城。”
“这孩子,跟自己爹妈还用客气啥?吃饭了没?我去给你做。”
“我在县城下车,买了两个包子,刚在路上吃了,不饿。”
夫妻两个就着屋外略有些暗的光线打量着半年多没见的儿子。“他妈,咱家大伟是不是胖了?我咋瞅着,比去年高了,也壮了些?”
“娃都多大了,这年纪还能再长个子不成?大伟,你看你爹,欢喜的都有些傻了。”于妈妈把行李交给老伴,自己拉着儿子的手左看右看,“我儿子哪里胖了?我瞧着,倒还瘦了些。”
“你可拉倒吧,儿子在学校吃的可比家里强,又不用下地干活,还能瘦啦?老话说,十八岁鼓一鼓,二十五蹿一蹿。只要吃的喝的跟得上,咱娃再长个子也不稀奇。”
于妈妈不踩他,只牵着儿子的手问:“这半年,你前后给家里汇了不少钱回来,在信里只说是找了一份工作,做什么兼职,不影响学习。人家老板给你开那么多钱,工作是不是很辛苦?你自己可得多买些好吃的补补,不能亏了身体。”
“对对,你妈说的对。你不用挂着家里,爹妈身体好着呢,现在不用给你寄钱,咱家生活比从前好多啦。”
娃娃出息着哩,现在就有工资拿了。于爸爸笑的脸上的褶子都开了花。
这个儿子可是他的骄傲,附近人家谁提起不竖大拇指?考进了首都最好的大学,成了响当当的大学生,将来是要住在大城市捧铁饭碗的人。
去年回来,找了五十一个孩子,说是要免费资助他们读书。到现在已经一年啦,果然是说到做到,每月定期把钱寄来。虽然出钱的另有其人,可那些孩子可是自家的娃娃挑的,说起来,人家自然也是感激他的,他们做爹妈的走出去,脸上也觉得光彩。唉,就是没有徇私,多偏着点自个亲戚家的孩子,免不了受些埋怨,背地里被人说些闲话。
“我在学校没什么大的花销,咱家不是还欠着钱吗?早还上早省心,再说,你们也该置两身新衣服,家里添些新家具。妈,你和我爸两个人年纪大了,现在我也挣钱了,可别再跟以前似的,一年到头碗里没点肉腥。”
“晓得。”
儿子进城读书后,就成了父母的主心骨,“饥荒差不多都还上了,我和你爸去了块心病,睡觉也觉的香。赶集的时候也舍得割点肉吃,你爸有时候还要喝点酒,我们都好着哩。”
一家三口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